四個人出去遊玩的感受,我們寫在這裡~ 從太平洋看過來,台東是最前面,但是,很多時候,台東被稱為後山! 這麼稱呼,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絕大多數人們追求的夢地,就在這裡! 除了少數天氣不好的情況,在大多數的日子,天空是心情愉悅的藍色、而天空上的雲朵是乾淨的白色。 往東邊望去,遠方太平洋的海是深邃美麗的藍色,看近一些,海水是清楚明亮的藍色。 西邊,天氣好的時候,是令人雀躍的翠綠色的山,連極遠處的山和天的交際線就像是用鉛筆畫出來的線條,天氣稍差時,就變成雲霧繚繞、令人崇敬的聖山。 都市人盼望的渡假聖地,我們住在這裡!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東河泰源及北源農業體驗區現地觀察

東河泰源及北源農業體驗區現地觀察


一、東河鄉地理區位

東河鄉地處台東海岸山脈南段南,以入船橋與卑南鄉為界;北接花蓮縣富岡鄉及以馬武窟溪河口、都歷山(812m)、嘉平山(加只來山1016m)和成功鎮相鄰;東濱太平洋;西以海岸山脈的復興山(1023m)、里東峰(1018m)、都麗北山、都蘭山(1190m)、劍山(784m)和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延平鄉鄰接面積210.19平分公里,其中60% 是山岳,屬花東山脈山塊,位於海岸山脈南段。

海岸山脈原屬菲律賓海板塊前緣的火山島弧,約於四百萬年前開始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發生蓬萊造山運動,使火山島弧的火成岩與弧前盆地隆起形成今日的地質形態。可分為沖積層、大港口層、都蘭山層、利吉斷層等四種。

二、地人口數與組成

現轄都蘭、興昌、隆昌、東河、泰源、北源、尚德等七村。214鄰總人口數為10294人 原住民5558人。(佔54%)以阿美族人居多,餘為閩南人及客家人。集中型住戶以都蘭、泰源兩村及各社區為著。目前仍為農村型態。

村別

鄰數

戶數

合計

面積(平方公里)

總 計

215

3415

5556

4411

9967

都蘭村

48

977

1501

1246

2751

25,9254

興昌村

33

449

615

542

1157

14,7109

隆昌村

20

262

357

289

646

8,9762

東河村

22

407

686

559

1245

12,9644

泰源村

32

527

976

810

1706

47,2762

北源村

45

680

1233

851

2084

68,5684

尚德村

15

113

184

114

296

31,7693

三、文化元素

1.阿美族文化:

由文獻資料來觀察,在台灣現存的九個原住民中,有關阿美族的傳統社會組織,歷來最吸引人注目的焦點有二:一是具有濃厚的母系色彩的親屬組織,另一個則是男性年齡階級社會組織。

2.阿美族的重要習俗:

在阿美族各部落間,最為人津津樂道,流傳最廣,也是最古老的傳說,其一是阿美先祖因洪水漂流到台灣的故事,其二是阿美族人浴血抵抗阿里卡(Alikakay)的故事。

前者成為阿美人埋葬、祭祀以及植樹習俗;後者則是捕魚祭(海祭)和彌立信(豐年祭)的由來。尤其,阿里卡該的傳說更是膾炙人口,因為老人家總喜歡以此來規勸或嚇唬不聽話的小孩。因此,幾乎每個阿美族的小孩都對阿里卡該的故事耳熟能詳,記憶深刻。
這段阿美人浴血奮戰的事蹟代代相傳,後來演變成阿美族人兩項重要的習俗,一個便是六月的「海祭」,另一個則是現稱的「豐年祭」。
阿美族的海祭是不論舉行任何婚、喪、喜、慶,都要在活動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到海邊去抓魚來表示一個節慶的結束。而泰源地區因離海較遠,就不到海邊去抓魚,只到河邊抓。所以泰源是舉行河祭。
豐年祭是個重要習俗,每個地區舉行的時間不一,而泰源村是訂在每年的七月十二日舉行,豐年祭完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也要舉行河祭,以表示豐年祭告一段落。

四、休閒產業發展現況及特色

泰源、北源村居民多數務農,最重要的產業為文旦柚、大白柚、晚崙西亞(香丁)、茂谷、臍橙等各類柑橘。

區內之休閒產業大多以休閒農場、及觀光果園等為主要營運方向,如東河休閒農場、美蘭觀光果園、順那觀光果園為較知名之休閒農業區。另也有農民在自家農地闢建漁池,以天然山泉水蓄養台灣鯛、鯰魚等,供客人自行補撈、販售。

五、後記

在現地參訪時發現,除去已開發之觀光果園外,果農們尚有許多可利用的資源,應能開發成更吸引人的休閒農場式的民宿,如夜宿果園、自行網魚、自助烤魚、協助果園驅趕台灣彌猴等,都是山下的人平時無法享受的另類經驗。可惜居民個性樸實,遇到小組成員的提問,得到的多是「人手不足」、「不會做」、「麻煩」等答案,甚為可惜。

現地參訪時正是香丁的產期(每年3∼4月),香丁原稱晚崙西亞Valencia,為使消費者容易記住才取名為香丁。東河鄉盛產香丁,全鄉栽植面積約25公頃,主要集中在位於泰源盆地內的北源村內。而年每年東河鄉公所都會在香丁盛產期間舉辦香丁節活動,推銷當地鮮美優質的香丁。可惜,我們每年都只能在電視新聞上看到這個活動,(因為等知道的時候,活動都已經結束啦!)

鄉公所對香丁的說明為:「香丁是具有獨特風味之甜橙,外形大小與皮色跟柳丁大同小異,但論其甜度、酸度、香氣均比柳丁或其他柑桔類高,並有豐富的維他命C。」

....

附錄:

一、東河鄉公所業務重要推行重點:

1.推動農業轉型及休閒旅遊產業招商。

2.配合農業休閒旅遊動線規劃共用設施建設。

3、農村生活環境品質提昇規劃建設。

4、重視老人活動空間設置。

5、重視原住民部落特色形象規劃建造。

6、敦促台23線公路早日全線拓寬及東23全線開通。

7、敦促都蘭鼻及公教渡假村早日開發。

8、農產品價格及其附加價值提昇。

二、東河鄉觀光景點:

東河橋遊憩區(台灣歷史百景之ㄧ):

這是一地理環境與長虹橋遊憩區極為類似的風景區, 位處馬武窟溪的出海口,東河橋橫跨其上橋南有東河聚落,橋北是東富公路(往富里)的起點。

橋下也有俗稱帝王石的石灰岩巨石散布,溪口則常年維持沒口狀態,堵水為潭,相較於秀姑巒溪,這兒只少了一個溪口小島。

建於民國十九年的東河舊橋,造型相當獨特,一半是拼型結構,另一半則是支架式的橋墩,兩邊形成有趣的對比,是極罕見的橋墩設計,但也是一座與自然環境結合佳的橋樑,橋墩的北半呈圓拱型,南半則是支架型。當時橋墩會作這樣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左側的岩性為都巒山層的集塊岩,硬度較大,故以拱形支撐。然右側的岩性為港口石灰岩硬度較差,必須用直型橋墩架設。目前橋面己舖設木造人行步道,未來將成為國內旅遊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

從舊橋看過來,新的東河橋也一樣是很雄偉的!不過,如果站在橋上或趴在橋面上,只要有大卡車經過,都會感覺到橋在上下震動,有點可怕!

紅色新橋、舊石橋與橋下方的帝王石,是東河遊憩區的重要景點,走在年代久遠的石橋上,可見到紅色新橋,以及溪水、海水和藍天連接的景象,真教人心曠神怡。根據資料顯示,馬武窟溪是一條「無尾溪」,只有在水量很大的時候,溪水才會「奔流入海」;橋下方碧綠的溪水與純白的帝王石,形成一幅自然的山水畫,是遊客攝影的最佳題材。

河階地形觀察:

馬武窟溪是海岸山脈第二大河,分為南北兩條河流在泰源會合,會流後向東截穿火成岩後進入太平洋。馬武窟溪最特殊的地形景觀就是形成眾多的河階,沿河共有七階不同高度的河階,一般河流非常少見有具有如此眾多不同高度的河階,這種具有河階群的區域大都是屬於地殼抬升速度較快的構造環境。海岸山脈南段的抬升速度非常快,平均每年抬升速度約2-1.5公分。因此海岸山脈南段區域河流都具有河階,沿海也呈現不同高度的海階。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佩珊家果園的台灣鯛

果園裡有台灣鯛?沒錯!在山上的果園裡真的有台灣鯛,這是用自家農地闢建漁池,以天然山泉水蓄養台灣鯛、鯰魚等,供客人自行補撈、販售。

好不好吃?非常好吃!吃的時候,壓根忘了我們是來果園參訪的!專程來吃魚都值得!
光我們在這裡的時間,大約就來了二三組其它的客人,就為了來這裡捕魚回家吃的。

捕魚?嘿嘿,沒錯,而且,是自己撒網來捕,捕到多少,就依一斤50元的價格收費,很便宜的。
網子不是隨便撒的,是要有技術的。
我們不做不負責任評論,所以,如何撒網,請您看圖自己理解。






撒出去的網漂不漂亮,就看這一甩!


捕到了~


從底下這二張圖,可以知道這裡的魚是很健康的。




捕上來的魚,下場當然是這樣~~接下來的時間,就到山上走一走了~~等會可以多吃一些。


離晚餐時間還早,但是魚已經烤好了,上桌吧!


本來沒餓的,看到之後,所有人都餓了~


看到這挑起來的魚肉了嗎?呼~流口水了~~


很快的,就吃完了。


從前面準備動筷子的照片,到只剩下一點點魚肉的這張照片,只經過了『七分鐘』!這時候是下午四點半,我們中午都有吃飽飽,而且,四個大人裡有二個平常不吃魚的,可是,只要七分鐘,二條台灣鯛就吃光了!


模仿料理東西軍的結尾~~ 哈哈哈~~ 

佩珊家的果園

點擊這裡可以看到這裡的座標位址


那裡的水果最新鮮?當然是剛從樹上採下來的水果,絕對是最新鮮的!
雖然這裡不是觀光果園,不過,大概是農家老闆給假裝沒看到、有事在忙沒跟來,我們就自己來了。
我們來的時候,正是香丁的產期(每年3~4月),香丁原稱晚崙西亞Valencia,為使消費者容易記住才取名為香丁。東河鄉盛產香丁,全鄉栽植面積約25公頃,主要集中在位於泰源盆地內的北源村內。而年每年東河鄉公所都會在香丁盛產期間舉辦香丁節活動,推銷當地鮮美優質的香丁。
知道我拿到剛採下來的香丁是什麼感覺嗎?手上拿到的,是皮很厚,一丁點都不會想要吃它,可是,剝開之後,完全不一樣,汁很多、而且好甜!好吃!真的讚!

我們小小的爬了一下,應該十分鐘左右吧~ 印象中,應該是開始喘沒幾下,就差不多到了。

這種感覺,很棒吧!

是不是也覺得國芬吃的很幸福~ 在這裡吃這麼新鮮的水果,真的是幸福!

這是其中一個角落,其實範圍很大,只是我們挑個最輕鬆的一段路走一走。

和農家老闆聊天、哈啦,這個重責大任,當然就交給偉庭了。
農家其實應該可以有更多可利用或發展的資源,由於居民個性樸實,遇到小組成員的提問,得到的多是「人手不足」、「不會做」、「麻煩」...仍然將工作專注於果園上。

最後,和農家老闆一起合照,我們拍照時說的是『香丁甜不甜』,大夥由心底的發出『甜~~』。

對了,佩珊是農家老闆的女兒~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東河橋 小水溝 小螃蟹

點擊這裡可以看到這裡的座標位址-urmap※




出發時,我們想著,今天是個出遊的好日子,而我們,今天要去東河逛逛。
遊玩的心情是愉快的,路程相對的也變的短了。一下子,我們就到了東河橋。到了東河橋就往旁的小路彎過來,就有個小小的休息區,可以停下車子,在這附近走走。

我走到橋上去拍舊的東河橋,尤其是比較大的車子經過,好像地震一樣晃動的很厲害,原來,所有的橋都會這樣。








東河橋特別的,就在這一座橋有二種不同的設計,在東管處的網頁裡有這樣的說明『由於馬武窟溪北岸以硬岩為主,南岸為堆積層構成,東河老橋的橋墩一邊呈圓拱形,另一邊則為支架式橋墩。特殊設計的橋墩,極為罕見。』

在網路上找到一張齊柏林拍攝的東河橋空照圖,從上空看下來,感受不同。

馬武窟溪是東部流域面積最大、最長的一條河流,它的上游有南溪、北溪二條支流在泰源國小後方會合後出海,流域面積149.60km2、總長度有242.8km,馬武窟溪的出海口是『沒口溪』,東部海岸的溪流型態大部份都像是中上游的溪流型態,河流狹小短急,平常的溪水小小的,所以在出海口處的溪水和海水的互相作用下,就會看見沙堆長長的一條,像是將出海口封住一樣,只要在下大雨、颱風天,大量的溪水像是衝破了封印,往大海流去。



東河文旦,這回沒吃到,不過,我們吃到了很好吃的香丁,真的很好吃!現在想到還是會流口水~











這裡就是東河橋彎進來的馬路,我們停在這裡,是因為要到東河橋上去拍東河老橋,沒想到,不小心看了一下這幾乎沒有水的小水溝,結果發現了很有趣的事情~


















你看到了嗎?一隻一隻的小螃蟹在水溝裡爬著。照片上只能拍下這幾隻,但是在現場看到,數量真的很多,很有意思!
牠們從台11線那頭的水溝爬出來,走了這一段路,爬進這個凹下去的水槽,再下去就不知道去那裡。











想盡辦法,就是希望能拍好照片~ ^_^


























檢視較大的地圖